第(2/3)页 你不是去了什么狗屁新大陆了吗?为什么你新大陆不出兵、出力,却要大明为你背锅? 没错,在郭敏看来,这一仗简直打的无谓至极,就是大明在为苏谨的私人恩怨买单。 本着为大明好的原则,在翌日的大朝会上,没等朱棣安排战时的工作和安排,当即出列: “臣有话要说!” 朱棣冷着脸望过去,淡淡开口:“讲。” “陛下,臣闻圣王之治,以民为本,息兵止戈乃苍生之福。今议者皆言征伐可扬国威,然臣窃以为,兵火一起,四海骚然,财殚力竭,非社稷之利也。 昔自战事将起,赋税日增,农桑废于阡陌,商贾困于途路。百姓鬻田卖宅以充军需,老弱转徙而避征徭。 府库之积,本为养民备灾,今悉充兵饷,若遇水旱,何以赈济? 兵器之造,征铁于深山,伐木于远林,工匠日夜赶工,民夫疲于奔命,此非劳民乎? 粮饷之运虽不至十之七八耗于道途,牛马倒毙,然车舆朽坏,府库空虚,此非伤财乎?” 闻言,朱棣的脸色已经快和黑炭没什么区别,然而郭敏却仍侃侃而谈: “敌强我弱之势昭然,纵使倾国之力,胜负亦未可知。 昔宋与辽战,屡败而后和,遂有百年之安;汉与匈奴和亲,息边烽数十载。 和者,非怯也,乃审时度势之智。以金帛换岁月静好,以盟约保黎庶安康,待国富民强,再图后举,此乃长远之计。” “今主战事者,徒逞血气之勇,不恤百姓之艰,不察天下之势。若执意兴兵,恐内则民怨沸腾,外则强敌环伺,国将危矣。 伏愿陛下罢出征之议,遣能臣议和,定盟修好,使百姓复归田亩,商旅重通四海,则天下幸甚,社稷幸甚!” 郭敏此言一出,殿内立时嗡嗡声起。 如今虽然在朝堂之内,主战的苏系官员占据绝大多数,但并非所有人都对开战喜闻乐见。 尤其是江南系的官员。 自从迁都北平以后,他们能感觉到现在对朝堂的控制力已经越来越小。 尤其是基层的官员,要么是北方系的官员,要么就是新学出身。 虽然新学出身的官员不能和科举出身的官员相比,出仕后不能直接任一地治官,哪怕是县令。 但他们的权力极大,比如一县的六户,往往都握有实权。 如此积累数年之后,他们同样能在通过吏部考评后,升任七品及以上官职。 江南官员不难想象,数年、数十年之后,这些新学出身的官员,将一个个掌管朝堂重要职能。 到了那时,还有他们什么事? 这也是朱棣的招数,温水煮青蛙。 其实都不用几十年之后,哪怕是现在的朝堂已经初见端倪。 第(2/3)页